0 0 0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

何必要那么多的借口
2天前 140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畅享原画5倍速,支持电视投屏。
从汉城到燕京 作者: 吴政纬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副标题: 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 : 1592— 1780 出版年: 2020-5 页数: 264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文景·未央 ISBN: 9787208163430

内容简介

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蒋竹山(“中央大学”历史所副教授兼所长) 河森堡(国博讲解员) 涂丰恩(新锐历史学人)——联袂推荐 一位18世纪的朝鲜人,他脑海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他怎么认识和定义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理解朝鲜,阅读中国,人气青年历史学者诉说张张地图上的未知 文化认同,时代冲击,出入珍贵史料,打造独一无二的东亚故事 ~~~~~~~~~~~~~~~~~~~~~~~~~~~~~~~~~~~~~ 1592年,一场波及中日韩三国的大战,就在朝鲜半岛开打!丰臣秀吉挥兵朝鲜,朝鲜国王连夜出逃,使者急向中国求救,当时的大明王朝,救,还是不救?! 16世纪的东亚,朝鲜身为明朝藩属,每年派遣朝天使(后称“燕行使”)出使中国。这场惊动天下的“壬辰之战”揭开了本书的序幕,带出这群罕为人知的“朝鲜使者”的故事。 从元代到清末,从汉城到燕京,从倾慕到鄙夷,无数燕行使穿梭于贡道,越过高山与深河,传递最新的情报和中国观察。中国确曾居于朝鲜人世界观的中心,明亡清盛却成了极为严重的打击,以“小中华”自居的他们,一边咀嚼着明朝灭亡的悲伤,一边在思索该何去何从…… ~~~~~~~~~~~~~~~~~~~~~~~~~~~~~~~~~~~~~ 本书描述了从壬辰战争到清代中期朝鲜燕行使的故事,借助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他们的思想认同,进而考察明清中朝关系的变化与特征;图文并茂,文字流畅,引人入胜,是一部将学术思考融入通俗故事之中的佳作。 ——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作者) 本书写前近代东亚世界的文化交流,补足了一个极为重要、却在过去历史教育中时常缺席的片段。作者不只要写国与国的交往,更写一个个使者在跨越国境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这段历史增添了许多人性的色彩。 ──涂丰恩(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候选人,《大人的日本史》作者) 一个人要是想真正地认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光从内部观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跳出自身所处的环境,才能避开一些“不自觉”和“想当然”,《从汉城到燕京》就是这样一部书,以外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历史,“不识中国真面目,只缘身处此国中”,这是我在读这本书时脑内经常出现的一句感慨。 ──河森堡(科普作家、国家博物馆讲解员) 本书作者与近四百年前的朝鲜士人有着时间、地舆、认同的差距,但却没有居高临下地检视过往史料,其论述和思虑始终怀着暖和的共情,将文献背后活生生的前人从新拉回读者的视域中,值得鼓掌赞美。跟着国内接踵整顿出书朝鲜燕行/朝天文献、朝鲜赴日通信使文献、越南华文燕行文献等,如许的材料越来越多显现在华语世界的学者眼前。除了能让更多同业有机会接触“域外看中国”的视角,我也等候着他们进献更多的作品——不单具有严谨的史料组织,也有深植的人文眷注。究竟大时代风云之下,每一个别在命运流转、际遇悲喜的履历中若何熟悉本身、熟悉世界,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汉城的“彼处”到燕京的“此地”,迢迢千里,其时如斯,今日亦然。 ——陈宇慧(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作者简介

吴政纬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研究领域为明清史、中国近代史、中朝关系史。著有《眷眷明朝:朝鲜士人的中国论述与文化心态(1600—1800)》(2015),以及期刊论文《“朝鲜”如何进入明清史家的视界》《论朝鲜清心丸的流行与清代辽东社会》等。

网友热评

不用麻烦了: 这本书以小人物来写大时代,内容很有趣。作者从书信、回忆录、史书等材料中挖掘朝鲜人出使明清的故事,其中有鲁让被日本人俘虏又借助大明逃回朝鲜,也有朝鲜文人洪大容与清人严诚坦诚真挚的友谊。壬辰战争让朝鲜对万历皇帝和明朝心怀感恩,即便明朝灭亡百年了,朝鲜社会仍停在思明的氛围之中。想起以前看过一则新闻,韩国某地某户人家至今使用着崇祯的年号,读完这本书便多了一些理解。思明也不容易,朝鲜顶着大清的政治压力,坚持奉大明为正统,同样是出使,去明朝叫朝天,去清朝叫燕行,实在令人叹服。书中有不少细节值得玩味,比如清初汉人看到朝鲜使者身着跟大明类似的朝鲜官服。 曾沐沐沐隽: 如果以一本通俗书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无疑是精彩的。作者在台北厦门街,写就这本关于朝鲜时代“思明”的小书;而我在明郑的最后堡垒思明城里读完这部小书,这不也是另一种奇妙的缘分吗!笔者不才 ,略感与书里提到的洪大容与严诚的友谊有几分相似。此刻,我合上书,“像是耀眼的烟花,提醒我们,这一切结束了”(书中语)。 韧勉: 本书借以壬辰战争的郑崑寿以来,《燕行录》所载朝鲜往来明清的使者视角下的朝鲜读书人在历史进程中政治身份认同的若干抉择。前有鲁認从朝鲜俘虏到日本,不屈服辗转从福建进入,回朝时双亲已逝。后有贵族姜伉辗转回朝也不得重用。作者指出明清史书中对壬辰之战中明军作为主力获胜的记载粗疏,因为随之而来的清明战争时明军溃败而忽略,值得反思。还有赵宪看到万历朝的混乱。最后金堉与李晚荣心急如焚离开北京,与宋应星“圣明极盛之世”作比非常生动。作者发现朝鲜出使明朝叫朝天,去清朝改叫燕行,心理预期高下立判。清初为明朝守节的朝鲜文人如许格等并不鲜见,这也是相当有时代烙印之处。又如清初洛阳郊外汉人看朝鲜官服时的唏嘘,本书站在在中国以外的地方看中国的历史变迁,认为朝鲜的思明情节贯穿百年,再看作者身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隐清: 从个体的空间入手解读朝鲜使者的“朝天”和“燕行”。李朝士人对大明之思这一持续百年的举国异相不可仅解读为为己标榜“小中华”的优越感,而是有朝鲜举国上下慕大明文物华风,谢大明壬辰之恩的真情怀恋于其中。 文景社科君: 转作者的话“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angus0984(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65888175/ 本書不是專業的學術著作,而是歷史故事書。行文中加上註解,並且按照史實寫作,是因為我認為通俗讀物早就應該建立規範,更且歷史故事的魅力完全不需要虛構與抄襲。”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使节与叛将,宗师与君王 ——《从汉城到燕京》之前的朝鲜历史故事/陈韦聿 导 言 第一章 从义州到北京:络绎于途的求救信 被遗忘的功臣 求救请兵的艺术 1592,北京 壬辰之后,使者络绎不绝 站在请兵陈奏使的背后 第二章 在战争结束后开始:鲁认与姜沆的故事 丁酉再乱 忍耐与等待 天借顺风,便到中华 奇策 在南原的另一个人:姜沆 好事空凭千里梦 巾车返乡 战争少了点什么? 那一年,我们站在一起 第三章 皇明中华的尾声:最后的“朝天使”们 朝天·朝天官 国防线上 学术话题 最后朝天 线性描述的末世预言 第四章 清朝灭亡的隐喻:一棵等待盛开的枯木 从“朝天”到“燕行” 大明衣冠 在没有中国的地方寻找中国 孝宗北伐 寻根:万历皇帝与思明 从荒凉到繁华 第五章 燕行即世界:18世纪的“中国袭来” 被遗忘的“使者” 富贵险中求 中国制造 第一壮观 消失的清单 禁纹,禁奢,禁中国货物 北学中国 第六章 朝鲜人的“中国史难题”:中华?朝鲜? 一副眼镜 愿见天下奇士 天涯知己 因友情而起的论战 思明时代 历史知识 朝鲜的历史教育:童蒙读物 朝鲜转向内在 眷眷明朝 结 语 同场加映:那些年,东亚其实很热闹…… 使者彻夜未眠:申维瀚在日本的文学苦恼 没有共识的共识:藏在外交辞令里的战争 后 记

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1592—1780)"网盘下载"

版权说明

1、本站不保存、不存储任何实质资源,以上二维码指向为网盘资源链接,其内容归对应版权方所有
2、如有侵犯版权的情况,请点击下面举报/反馈按钮反馈或发送邮件[email protected]投诉说明情况
3、我们核实后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页面内容,谢谢理解和配合

这些人下载过 (12)
  • 落叶的一生
  • 热血之心
  • 北阁
  • 一页
  • 晚春里
  • 孤単何惧
  • 人世間無界
  • 少年该与不该
  • 大眼萌妹李荣浩
  • 合拍爱人
  • 孤独与酒未温
  • 偎你肩
最新回复 (0)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