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隐墙

总要散席
14天前 160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隐墙」,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畅享原画5倍速,支持电视投屏。
作者: [奥地利]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明室Lucida 原作名: Die Wand 译者: 钟皓楠 出版年: 2024-3 页数: 256 定价: 52.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59673039

内容简介

⭕ 世界毁灭了,我才能“活”下去 ⭕ 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小说机杼》作者詹姆斯·伍德,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盛赞推荐! 奥地利国家大奖得主 女性主义文学先驱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小说代表作 |中文版首译 末 日版《瓦尔登湖》,关于自由与存在的终极 寓言 ⭕ 入选德国之声“百佳小说”、《纽约客》2022年度图书 《伦敦书评》《大西洋月刊》《芝加哥书评》《华尔街日报》齐名推荐 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不断再版,备受赞誉 ———— 与表姐夫妇一起在山中小屋度假的“我”,第二天发现表姐夫妇神秘失踪,而“我”自己却被一道隐形的墙壁所隔离,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墙壁另一侧的人类和动物都石化了,“我”似乎是唯一的幸存者…… 《隐墙》是玛尔伦·豪斯霍费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自1963年首次出版以来,被视为20世纪德语文学经典之一,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诺奖得主耶利内克就曾将自己的同名戏剧献给豪斯霍费尔。在本书中,作者以简洁的笔调和简单的情节,构建了一幅后人类时代的末日图景,并且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探讨了人最纯粹的存在状态。书中对自由、存在乃至现代文明的反思,给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独到的启示。 ———— 【编辑推荐】 ☀ 20世纪德语文学必读经典,玛尔伦·豪斯霍费尔代表作,中文版终于面世。 ·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摇滚桂冠诗人帕蒂·史密斯盛赞,《小说机杼》作者詹姆斯·伍德、《伦敦书评》出版人尼古拉斯·斯派斯长文推荐。 ·入选德国之声“百佳小说”、《纽约客》2022年度图书。 ·2012年改编成同名电影,《窃听风暴》女主演员马蒂娜·格德克领衔主演。 ☀ 末日版《瓦尔登湖》,关于自由与存在的终极寓言。 ·(优美的自然风光+简朴的生活方式)X(惶恐不安的末日+孤立的封闭状态)=末日版《瓦尔登湖》。 ·当世界毁灭,只剩下“我”一个幸存者时,“我”不仅没有崩溃,反而重新认识自我,获得了难得的自由。 ·一部关于女性如何逃离的启示录/一个惊心动魄的生存故事/一则思考人类真实处境的哲学寓言。 ☀ 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放日志。 ·主人公被困墙内后,对自然的感知变得更加敏感,细腻描绘动物、植物、天气和劳作,对孤独、自由、存在以及生命的意义进行清醒的审视。 ·其对动物的平等态度、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类中心的质疑、对现代文明的反思,给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独到的启示。 ———— 【名家推荐】 一部像《鲁滨逊漂流记》一样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主义科幻杰作。 ——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某种程度上,《隐墙》是对核灾难的科幻想象,无论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都令人恐惧。豪斯霍费尔对生存处境的现代理解,就像叔本华和加缪的结合。 ——詹姆斯·伍德,著名文学评论家 人们经常把《隐墙》与《鲁滨逊漂流记》相提并论,但其实它更像是一个平行宇宙中的《瓦尔登湖》(被墙隔离起来的),并且交替呈现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田园牧歌与噩梦的氛围。 ——《伦敦书评》 豪斯霍费尔仍然被低估了。她的小说早该被认为世界文学的伟大经典之一。 ——《苏黎世报》 《隐墙》是一部带有明显存在主义色彩的思辨小说,它所思辨的主题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而是当人类社会被剥离后现实会发生什么……这本书将不断引起共鸣。 ——《华尔街日报》 如果有人问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十本书是哪些,那么这本书绝对是其中之一。 ——埃尔克·海登莱希,德国作家 希望这部小说能让你找到力量和勇气,越过自己内心的墙,发现属于自己的内在自由,不论那是什么样的自由。 ——朱利安·博斯勒,《隐墙》电影导演

作者简介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Marlen Haushofer,1920—1970) 奥地利作家,著有《隐墙》《无尽的天空》《阁楼》等小说。尽管多次获奖并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但她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被人遗忘,直到女性解放运动才被再次发现。如今,她被认为是20世纪德语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等二十多种语言,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隐墙》是她最著名、最动人也是最畅销的小说,2012年被改编成电影。

网友热评

考特库: 整本书像是一场缓慢且绝望的梦魇,虽然所有篇幅描写着重复的生活,读来却并不无聊,因为读者心中始终悬置着的是末世小说的那个最终结尾。但这本书的结局已然铺陈在所有叙述之中了。真正的末世是一种孤独漫长的凌迟。人类妄图扮演命运的角色,而自然悉数接纳,毫不在意,森林自有系统,人类社会的法则在它面前彻底失效,包括时间、机械工具,甚至包括思考和恐惧。新的生命不断到来,只有死亡是永恒的。 别的熊: 很早就重读完毕想写点什么又总是词不达意。查阅了一些上世纪奥地利妇女社会定位资料后更加理解主人公在隐墙出现之前、之后身上那种宁静的绝望。这是一个看到紫罗兰立刻会想象自己嗅到芬芳、记忆狗儿埋葬处时要特地提到揉搓那里灌木叶片会闻到一阵轻柔香气的人,这样一个人在活过了那样的岁月以后,是不可能不抑郁的。但性别所带来的束缚可以通过隐墙的设置摆脱,真正挥之不去的是流淌在血肉里的巨大虚妄、人性的重负——这也是高山牧场必须被“毁掉”的原因:纵观全书她只有在此处少数几个时刻进入了「忘我」状态,但最终,「人性」是一种非死亡无法解脱的东西。正如主人公所言,人一旦不像人,也不会变成动物(那倒并不让人害怕),而是会直接堕入深渊。于是她只得维持人性,于是她执笔写下这份记录。 落阡: 给自己的翻译打个广告.jpg 以前对这种真.种田文是怀有抗拒的,但该怎么描述《隐墙》的力量?自然而毫不做作,坦率到极致,因为既然人类已经毁灭,就不再需要任何伪装。森林中的生死如此残酷,梦中人性的面孔则不可触碰。森林不想被人类夺回,那么我也将变成另一种生灵。 静谧形态琳琅: 对我来说,更在意的是一种在对社会和文化(或曰男权的)以一种纯粹的姿态被隔离以后,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的可能性:她在文明所弥留一部分印痕、和更多的自然生机一同成为“人”(或曰生命本身),同时是一个以最初被动接受到后面渐次主动的过程;而这部作品最惊艳的部分就在于此,一切静谧的决绝的事物,在不断将“文化”所赋予人的某些悲哀的特质祛魅以后所看到的、夜空之美,感受到的一瞬间被放逐的喜悦和爱意,自由和低吟,令我想到了当初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逃离和在逼仄环境下的喘息,当时的痛苦在一种立足于未来的回顾中,变得温柔;而作品中的残酷也在于叙事的提前放置:我们知道所有生命的死之必然,然后去更小心珍视和爱惜它们,不论是珍珠,老虎还是猞猁,而我也没想到最后照旧是一个男性以入侵的姿态进行杀害,但幸运的是,她的反抗现在已然彻底 车了个干: 1.隐墙无疑是对女性境遇的一种隐喻,无论是怎样的女人都会在某一天意识到自己的人生走到某一处就会撞上透明的墙,外面的人于她而言确实都死了,而墙里只有自己。2.女性的视角竟然和男性的视角如此不同,很难想象一个男人遇到同样的境遇后会产生“我是不是苛待了哪个动物”之类的想法。3.作者的钩子和时间流速都设置得非常好,虽然是日复一日的循环,但并不让人感到无趣。4.阅读的过程确实会想到鲁滨逊漂流记,本质上来说是完全不同的题材。5.结尾几页的猝不及防和戛然而止确实带来许多震撼。6.虽然但是,大部分的猫都乳糖不耐受,应该是不能喝牛奶的!7.阅读的过程钻研了土豆种植技术,确实是非常适合末世的食物,如果还有几只鸡的话几乎可以田园牧歌了。

图书目录

隐墙"网盘下载"

版权说明

1、本站不保存、不存储任何实质资源,以上二维码指向为网盘资源链接,其内容归对应版权方所有
2、如有侵犯版权的情况,请点击下面举报/反馈按钮反馈或发送邮件[email protected]投诉说明情况
3、我们核实后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页面内容,谢谢理解和配合

这些人下载过 (12)
  • 永通少年
  • 不敢哭
  • 西欧呀
  • 寂寂无言
  • 梦回古道
  • 淡若輕風
  • 一人站在一万个人里的孤独
  • 用情专一
  • 不懂你心
  • 月光下的独行侠
  • 晨曦微光
  • 半曲笙歌葬流年
最新回复 (0)

    暂无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